“二十四節氣”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產物,也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千百年來在指導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??破罩袊摵现袊鴼庀髮W會推出“節氣科普”系列原創內容,帶您盡攬華夏智慧之美。

立冬時節,當北方部分地區已見初雪,江南地區卻常常暖陽和煦。這種“名不副實”的體驗,白居易在《早冬》中早有描繪:“十月江南天氣好,可憐冬景似春華。”這讓人不禁疑惑:立冬不是冬天的開始嗎?為何江南的“冬景”反而似春天?其實,節氣和氣候的“時間差”來自兩個方面:一是古今認知上的差異,二是我國南北氣候差異。立冬≠入冬,這種差異是如何造成的,我們一探究竟。
01 立冬節氣,天文意義上的冬季
中國傳統的立冬(每年公歷11月7-8日)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,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。從天文角度看,立冬標志著太陽到達黃經225°,此時北半球日照時間持續縮短,太陽高度角降低,輻射減弱,古人因此將其視為冬季的開端?!对铝钇呤颉份d:“立冬,十月節……水始冰,地始凍”,正是對這一自然規律的總結。
02 氣象入冬,氣候意義上的冬季
雖然天文意義上的立冬已至,但氣象學上對“入冬”卻有另一套更為細致的判定標準。氣象學上,冬季的判定標準是:連續5天,日平均氣溫≤10℃,且后續氣溫保持穩定下降趨勢。這一標準基于人體體感溫度和農作物生長需求制定,比天文節氣更貼近實際氣候狀況。

03 南北有別,“冬”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
立冬時節,我國氣候呈現出顯著地域差異:
東北、華北等北方地區通常已經入冬,符合東北諺語“霜降變了天,立冬穿棉襖”、華北農諺“立冬不砍菜,必定受凍害”所描述的規律。
江南、華南等南方地區仍然處在深秋,江南地區的入冬常推遲至12月。正如白居易《早冬》所寫的情景,仿佛冬行春令,可憐(可愛、可喜)冬如春暖。
在青藏高原等高原地區,海拔高,長冬無夏,早早地就已經入冬了,這就是“高原寒,秋短冬長”的特點。
古人通過物候觀察與節氣結合指導生活,如閩南諺語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強調冬季進補,而江蘇農諺“立冬晴,一冬凌;立冬雨,一冬雨”則嘗試建立天氣與長期氣候的關聯。

04 小結
立冬與入冬的差異,折射出人類認知自然的兩種維度:天文節氣的恒定與氣候現實的流動。古人以太陽黃經225°劃定立冬,體現了對宇宙規律的精準把握;而現代氣象學以“連續5天日均溫≤10℃”定義入冬,則更貼近人類體感與生態需求。前者構建了時間框架,后者填充了地域細節。
作者:王元紅 天氣氣候高級工程師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中國氣象學會會員
審核:
陳云峰 中國氣象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正研級高工
吳宇 中國氣象學會科普部 項目主管
策劃:翟國慶 閻冬 史文慧
出品:科普中國
本文圖片及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,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